宁死欠妥俘虏,遭敌围跳崖定格怒放青春——艰难寻访为国捐躯的新华社义士黄君珏殉难处
得知黄君珏义士事迹后,一直以来我们希望寻找到她殉难的岩穴,触摸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她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,却义无反顾走上抗日门路;她是革命母亲,儿子出生3天便被寄养在老乡家;她宁死欠妥俘虏,跳崖牺牲定格怒放的青春。
▲新华社华北总分社、《新华日报》(华北版)职工黄君珏义士资料照片。
当地知道这个岩穴的人很少,去过的更是寥寥。加上路途远、门路陡、四周又有十余个岩穴,长期以来黄君珏从那里跳崖不能确定。但这些难题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。
第一次寻找是在11月3日。
早上,我到一家大卖场半小时内买了一件冲锋衣和一双运动鞋。然后我们驱车朝庄子岭“羽士帽”山挺进。3个多小时后,到达半山腰的“八路军母亲”李才清的故宅,她的孙子郭怀生在此开了一家农家乐。
▲寻找小组出发去寻访黄君珏义士殉难处。马亚运摄。
从半山腰到“羽士帽”山没有路,满眼都是荆棘灌木丛。
64岁的郭怀生热情地给我们带路。为了轻装上阵,我仅拎了一瓶矿泉水,刚走几步就发现它是累赘,不得不丢下。由于厚厚的落叶铺满山坡,人人踩在上面一步三滑,两只手必须时刻抓着树干,宛如“猴子攀树”。荆棘长满刺,不是扎到手,就是钩住衣服。遇到陡峭路段,只能一个人先过,接住摄像机,另外一个人再过。一路上,没人想语言,只有“呼哧呼哧”的喘气声萦绕耳边。
▲郭怀生在向记者指出黄君珏义士跳崖处(11月4日摄)。
一个多小时后,终于到达山顶,我们逐步直起腰,东找西瞧看不到岩穴,天涯斜阳正在西下,突然有种被困的感受,好希望能坐直升机飞走。带着惆怅和无奈,我们不得不下山。
为了与斜阳赛跑,我们加快步伐,不停有人摔个屁股蹲儿,像滑滑梯般出溜很远。幸亏赶在天黑前,到达有路的地方。一拍身上,尘土飞扬,头发、帽子里都是杂草、树叶。我从兜里掏出手机,湿漉漉的,羊绒衫、抓绒衣都被汗水浸湿。
▲寻找小组返回半山腰天色已黑,在农户家吃晚饭。新华社记者徐伟摄。